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人民公社化运动起止时间(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束时间)

人民公社有十大历史功绩。

上篇文章,我们讲述了人民公社五大功绩,具体可点击链接阅读:

7200多亿!农民省吃节用,支援国家工业化

这篇文章,接着讲另外五大功绩。

第六,接纳3000余万知青。

上山下乡,知识青年去乡村参加劳动。

为什么知识青年要下乡,不留在大城市工作?

因为很简单,由于当时我国工业处于发展阶段,不能为城市青年提供大量就业岗位,只能去农村参加劳动历练。

其背后的逻辑,就像现在农村青年,大学毕业后基本留在大城市,而不回农村去工作一样。不是因为年轻人不眷恋故土,而是农村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。

当工业化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时,可以为城市青年提供大量就业岗位,于是国家乘机放开政策,大量知青又返城工作。

知青上山下乡,除了伟大领袖用心良苦之外,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就业,解决青年学生生存问题。以此减少人力资源浪费,缓解城市治安管理压力。

这是经济问题,也是政治问题。

知青上山下乡,前后经历两次高潮,第一次是50年代中期,第二次是60年代后期,期间还有零零碎碎地上山下乡。

第一次上山下乡,最早开始于1955年,知青主要是去国营农场,在祖国边疆垦荒屯田。

第二次上山下乡,发生于1968年,在毛主席的感召下,全国各大城市有1600万余知青下乡,前往农村参加劳动,解决就业问题。

由于知青去到人民公社,具体落户于每个生产队及社员家,所以又简称“插队”。

在人民公社的组织下工作,大部分人是参加农业生产劳动,少数人是从事教育、医疗卫生等工作。

根据相关学者统计:参加上山下乡的知青,前前后后总计有4000万左右,其中80%的知青是在人民公社插队,完成了就业,养活了自己,锤炼了青春。

也就是说,人民公社养活了3000万知青。

当然,知青有创造力,为人民公社的发展,为广阔乡村的进步,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,值得历史肯定与铭记。

第七,推动耕地面积增长。

人民公社,有个巨大优势,能集中力量办大事。

前面我们讲过,人民公社期间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,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。

在农村基础建设过程中,人民公社灵活应用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”的原理,充分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,在乡村掀起了开垦荒地、平整农田的生产运动。

据官方统计:1957年全国耕地为16.77亿亩,截止1980年增长到20.69亿亩,新增耕地3.92亿亩。

当然,这里除了人民公社的增量,也有国营垦殖场的贡献。

总而言之,人民公社期间的垦荒整田运动,是积极的,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,为后续大家都能吃饱饭打下基础。

第八,推动化肥普及使用及生产。

庄稼一枝花,全靠肥当家。

这句民间谚语,充分说明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。

解放前,我国化肥工业落后,农业生产基本都是用有机肥料,比如人粪便、堆肥、厩肥、饼肥、沼气肥等农家肥为主。

据官方统计显示:1949年我国化肥产量为0.6万吨,1953年我国化肥年产量为5万吨,1965年化肥年产量为103.7万吨,1978年全国化肥年产量增长到869万吨。

由此可见,1965年至1978年间,即人民公社稳定发展期,我国化肥产量增长迅速。

主要有两个原因,一是60年代中期自主氮肥厂(小化肥)投产成功,二是70年代初“四三方案”引进了十三套大化肥装置逐渐投产。

十三套大化肥装置引进后,分别组建成:沧州化肥厂、辽河化肥厂、大庆化肥厂、齐鲁第二化肥厂、栖霞山化肥厂、安庆化肥厂。湖北化肥厂、洞庭湖化肥厂、四川化工厂、泸州天然气化工厂、赤水河天然气化工厂、云南天然气化工厂、广州化肥厂。

十三套化肥设备引进时间,主要集中在1973年至1974年,建设周期分别为三至五年,到了1979年国庆节,即新中国成立30周年前,基本都实现了化肥量产。

(点击链接,可了解“四三方案”)

什么是43方案?毛主席晚年重要经济决策,改变了中国制造业

以湖北化肥厂为例,1973年开始正式引进,选择在湖北宜昌市枝江县建厂,1974年10月动工建设,到1979年8月才竣工,是十三套化肥设备建设时间最长的化肥厂,年生产合成氨30万吨,尿素48万吨。

化肥经过国家推广后,以肥力高、见效快、能增产而著称,在人民公社得到大面积使用,进而推动我国化肥工业的大发展。

正如毛主席早《论联合政府》所言:

“农民——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,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,并吸收最大量的工业品。”

第九、推动乡村工业大发展。

人民公社办工业,主要分三个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:1959年至1961年。

即大跃进时期,也是人民公社初创期。

这个阶段,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,陆续建立了70多万个小工厂,从业人员达500万人,产值超过100亿元,占当时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10%。

但随后因地方政府,盲目提出过高的经济目标,加上当时总体条件还不成熟,缺少足够的资源(比如资金、技术、设备、人才、市场等)支撑,导致农村工业化进展不顺利,所以大部分人民公社经过短暂亢奋之后都折戟沉沙。

这个阶段,产生重大损耗,也积累了丰富经验。

第二阶段:1966年至1978年

人民公社,经过毛主席的优化调整之后,进入有序发展。

1965年后,部分富庶地区的人民公社,生产队内部有了一定的积累,加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,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溢出,促使部分公社开始创办企业(“小五金”加工厂),来提高公社和社员收入。

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是这个时期的旗帜型公社。

根据回郭镇政府留存史料记载:1976年,回郭公社社队企业达83个,职工人数达4843人,工业总产值2060万元。

毛主席获悉后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题刊登题名《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》文章,详细报道了回郭公社创办社队企业的新闻故事。

随后,回郭公社成为全国各地公社争相学习的楷模。

对沿海地区的“苏南模式”有深刻影响,“苏南模式”取得巨大成功,又影响了后来的温州,开启民营企业之“温州模式”。

据官方部门统计:70年代中后期,全国社队企业发展势头强劲,1974年社队企业总产值为180.9亿元。

到1978年,全国大约有152.4万家社队企业,总产值为493亿元,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9.7%,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8.5%。

这个阶段,厚积薄发,继往开来。

第三阶段:1978到1983年

这个阶段,内地的人民公社,也开始发力了。

公社兴办企业,成为农村发展的必修课,社队企业在全国各地如春笋般拔地而起。

到1983年,全国社队企业数突破500万家,共吸收农村劳动力3235万人,总产值为1017亿元,年均增长速度为21%。

1984年,人民公社解体,中央 发布4号文件,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。

这个阶段,气势如虹,走向历史拐点。

总而言之,人民公社兴办企业,经历了三个阶段,推动我国乡村工业的大发展,对城乡均衡发展、人民共同富裕做出重大贡献。

这是朝气蓬勃的时代,也是波涛暗涌的时代。

第十 ,推动人口增长及乡村公益发展。

我们来看一组数据。

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:1959年全国人口6.72亿,1964年全国人口为7.04亿,1968年全国人口为7.85亿,1970年全国人口为8.29亿,1976年全国人口为9.37亿,1979年人口增长到9.79亿,1983年全国人口为10.3亿。

这组数据说明,人民公社期间人口稳定增长,为后来中国人口红利打下基础。

另外,人民公社是基层组织,政经合一。

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,也承担为乡村提供扶老助残、救孤济困的慈善公益事业服务。

就像现在的大型国有企业,不仅要接受市场经济的各种竞争,还需要协助国家宏观调控、承担均输平准的社会重任。

可以说,人民公社自打成立之后,就是负重前行。

尽管人民公社经历过各种不如意,但是它一直在履行公社的准则,为乡村最底层的弱势群体,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送上笑容可掬的温暖,以及感人至深的关爱。

虽然它的力量微不足道,但是足以让人感动,延续了生命,给以了希望。

诚然,人民公社为农村的寡孤老残,提供最低生活保障,温暖人间。

结束语

人民公社,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伟大实践。

人民公社,是中国农村治理史上一次艰难而光辉的探索,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
人民公社在初创时期,先后发生“一平二调”、“三高五风”等情况,这些带有官僚主义倾向的工作作风,使得乡村经济发展受阻,也让广大农民饱受困苦、倍感委屈及不愉快。

经过毛主席亲自优化后,人民公社开始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。

人民公社,前后搞了25年,农民日夜劳作,一年到头穷得叮当响。

终究原因,并不是人民公社生产效率低下,也不是人民公社没有创造财富,而是农民把大部分资源,都拿去支援国家搞工业化,搞国防科技,搞外交统战。

用农业哺育工业,用农业哺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。

关于人民公社,寒牛出栏坚持自己的观点。

人民公社,发展集体经济,实现共同富裕,是农村治理的大方向。

人民公社,一直在追求进步,在想方设法让自己好起来。我们不仅要看到人民公社的曲折部分,也要看到弧线背后打开了一个新领域。

放大它的失误和弊端,掩盖它的成绩和优点,这种不尊重历史事实的做法,是错误的唯心主义历史观,本质上比历史虚无主义还要恶劣。

还是那句话。

人民公社为有效解决“三农”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,要好好研究它、分析它、学习它,把它的优点吸收过来用来振兴广袤的乡村。

历史告诉我们,包田上户就像一个人爬山,走得快,而人民公社就像一群人爬山,走得远……

(全文完,感谢您的耐心阅读!)

声明:本文为寒牛出栏原创文章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,违者必究!

赞(0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 » 人民公社化运动起止时间(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束时间)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